内容提要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2009年,中国水墨画走过了曲折的六十年。从建国初期的转型、起步到后来的意识形态统帅;从新题材的发掘、表现到严重的政治干预;从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全球化语境的影响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等。六十年来,中国水墨画在艺术观念,表现题材,表现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展开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2009年,中国水墨画走过了曲折的六十年。从建国初期的转型、起步到后来的意识形态统帅;从新题材的发掘、表现到严重的政治干预;从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全球化语境的影响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等。六十年来,中国水墨画在艺术观念,表现题材,表现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经历了众多的艺术事件,并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师。从对待中国画的文化态度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意识看,我们趋向于将这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论述,即:****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球化语境时期。每一特定的时期都产生一些重要的画家和作品,而一些艺术家则经历了几个时期转变、锤炼,使其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逐渐成熟。有趣的是,由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潮的更迭极为频繁,导致了一些画家和评论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极大的波动,甚至是一百八十度的转折,这是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极少看到的。总体上看,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新中国水墨画,虽几经波折,还是在发展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现、当代艺术思潮的洗礼,在全球化语境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认同,中国画又迎来了教学、创作、交流等全面的繁荣。
经常书摘:
他们致力于研究、保护、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求更恰当地处理好文化领域中,新与旧、本土与外来的关系等世界性的问题。
(1)“新文人画”运动
“新文人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维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价值而出现,并逐渐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术界关注的一个美术现象。发起者为边平山、季酉辰和王和平三位青年画家,其理论倡导者为美术史家陈绶祥,代表画家还有:陈平、田黎明、王孟奇、朱新建、江宏伟、徐乐乐、卢禹舜、霍春阳、常进、杨春华、李老十、刘二刚等。自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新文人画大展”后,新文人画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术中讨论和关注的一个对象。
自第一届展览后,“新文人画”每年都办一次展览,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关于“新文人画”的艺术价值和前途命运,理论界各有评说,褒贬不一。从组成成员来看,有些画家也不是纯粹的“新文人画”类型,如王彦萍、刘进安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新文人画”在20世纪是最具反潮流精神的,因为整个20世纪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艺术的价值体系里,都把传统文人画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新文人画”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语境中获得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
在新文人画家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传统文人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离开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语境,几乎没有文化意义可言;而另一些画家则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在语言和境界两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田黎明、朱新建、陈平、卢禹舜等,从而使文人画有了新的面貌和方式。
在“新潮美术”主宰画坛的年代里诞生的“新文人画”,无疑是从中国自身的文化逻辑和美术逻辑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东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传统的一种回归。这样的回归自然会受到提倡中国画向现代化转型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强烈批评和否定,认为它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只不过是重新回到传统文人的心态上去。所以在当代艺术中不可能给它留有位置。
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对抗的当代文化中,“新文人画”获得了存在的理由和条件:作为激进派的一种补偿。正如潘公凯所说的,“传统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具有前卫的意义。在这种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关于“笔墨”的争论,再一次在美术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最终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从学术角度对传统中国画的大清理、大讨论。如“20世纪四大家研讨会”“李可染艺术研讨会”“四王艺术国际研讨会”“董其昌国际研讨会”等,尤其是对“四王”、董其昌等曾经作为批判对象的艺术家的重新认识。在这种背景下还挖掘出一些从事传统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如:陈子庄、黄秋园等。还有一批在****时代或新潮美术中有影响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也逐渐回归传统,如:赖少其、彭德等。(2)实验性水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开始把“中国画”改称为“水墨画”,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将中国画“国际化”,而改名是前提;二是想赋予中国画当代性,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三是西方现代文化、艺术样式和哲学观念的影响,欲把中国画向现代视觉方式转换。……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