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华新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传承之道 --论“四王”艺术的现代启示

2012-03-19 11:09:0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四王”为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翚(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四人的合称。四人共同标立一个画派,除风格、艺术主旨相近外,还有较深的朋友、师生、祖孙等渊源和亲缘关系。他们是清初正统派画家群体的核心,他们共同得益于董其昌的艺术和理论,并沿董其昌的治艺之路上溯而后脱化。“四王”以笔墨会古神,把笔墨所因的人力发挥至极致,尔后借助人力而求天成。“四王绘画的经典意义正在于集中融化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笔墨精华,借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心性,成就自己的艺术理想。”(冻月《四王山水画艺术散论》)在有清一代,“四王”绘画就对海内画家产生巨大影响,方薰曾云:“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所牢笼,即为麓台械杻。” 秦祖永有言:“石谷六法,处处筋节,画学之能,当代无出其右。”

  虽然在二十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倡导科学与民主,文化上掀起了一股盲目而不加鉴别的“反传统”浪潮,“四王”艺术在画坛上首当其冲,一时成为“保守派”的代名词,一些学自西方的画坛领袖对“四王”艺术多有微词。然而深刻领悟中国画精髓的大师却对“四王”艺术别具慧眼,如吴昌硕曾说:“我愿学者宗四王”,“碧如饮者如同对醇酒”。陈师曾亦曾云:“烟客之画,实师倪黄;以子久之间架,通云林之神味,故尝自题仿倪黄两家法。其自撰亦得家法,降至麓台,几有跨竈之势,其笔法苍劲,气味高雅…” 潘天寿则评曰:“明清之季,王奉常时敏,王廉州鉴,上承思白,下开麓台,清初山水,咸以王氏一门为盟主。虽当时承明季学风,盛尚门户,顾未有能夺王氏之席而代之者,亦有所因也。盖烟客运腕虚灵,笔墨之间,若含稚气,此种造诣,唯烟客独步,谓为冠冕诸王,谁曰不宜。圆照,临摹董、巨,精诣神深,翠峦青嶂,百岁不凋,设色工能,尤胜诸家,实渊源之远所自也。继奉常而起者,有孙原祁;继廉州而起者,有虞山王翚;世称清初四大家”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四王”的艺术价值被众多的画家和理论家所重视,“四王”的艺术得以重新整理、研究和定位。笔者仅就中国画的传承对“四王”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方法进行疏理,以期对当前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有所启示。

  当今的中国画坛,从创作队伍、教育教学、展览交流和出版收藏上看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仅从中国画的教育教学方面看,其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近几年,除了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单位,如美术学院和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外,一些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单位,诸如各级画院、艺术研究院和美术家协会等也都纷纷出来办学招生,这些单位不管有无教学经验和教学体系,一律都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这种现象带来了当今中国画教学的繁荣景象,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水平和传承心理的多层次。急功近利成了当代画家的普遍心理,从而导致了对待师承的荒率心态,入古不深成了当代画家的普遍问题。

  在师古方面,“四王”无疑为当代画家的楷模。从总体上看,“四王”通过乃师董其昌的教诲,都系统虔诚地研究、临写过历代名家名作,数量之众,体悟之深,为其他画家所不及。他们在师古传承的态度、方法,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师古与师造化的关系等人问题上的探索与实践,为后世画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下文将作刍浅的展开。

  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四王”在通读、通临古代名迹的基础上,善于融会贯通,在创作中往往随手拈来均有渊源,集历代名家之精华以创佳构。此法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面通读、研习某一名家一生的作品,然后综合其笔法、丘壑等再创新图。他们主张先攻一家法,再变通、融化诸家法。若不能专攻一家,则诸家皆无入处也。只有“精于一家法,才得其变化离合处。”第二层次为调动所学,取众家之法熔于一炉,以构新境。这是极聪明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可谓“突破一点,以点带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虞山王翚,能抛开董其昌“褒南贬北”的艺术旨趣,融南北宗于一炉,荟诸家之美于一身,为集大成者,终获画圣之誉。王翚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历代名迹后,提出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 著名主张。

  揣摩古人笔墨,体悟古人性情。“四王”皆重视师古,善于撷取古今精髓,深刻认识到“世之操管者,与其向时人问途,总不若向古人探道。”(李修易语)“岂有舍古法而有独创者乎?”“古人亦师古人,可传处在善变。”等为画道传承之根本。但“四王”师古绝不停留在技法研究与学习上,而进入到体悟古人的生活、作画状态之中,在静对古代名迹时,通过画面的一点一拂去深刻体会古人的心性、情趣,甚至呼吸与心跳,其入古之深,着实令人钦佩。如王石谷对师古的要求分为几个步骤:1、模仿逼俏,形神俱似。其仿古之作几至乱真,让当时之好古者难辨真伪。2、融合二法,出规格外。这一步骤称“入他神”,要求临摹者从形似进入到原作者的精神状态之中,以体悟其当时的精神状态。3、夺神抉髓,重开生面。此步骤称“入我神”,通过大量的临习积累,逐渐把古人的绘画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心思所致,左右逢源,不待仿摹,而古人神韵自然凑泊笔端。“运笔时,精神与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之灵气。”(《瓯香馆集》) 同样,王原祁也善于细心揣摩古人之笔墨与情性,其有言:“董、巨全体混论,元气磅礴,令人莫可端倪。山樵用龙脉多蜿蜒之致,仲圭以直笔出之,各有分合。子久不脱不粘,用而不用,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矝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 在谈到龙脉开合时他说:“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牵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妙在过接映带间。” 在用笔上其亦有深刻体会:“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不可有意著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下笔时须在著意不著意之间,自不为笔所使。”这些心得非经静心、深入的研读、思考不能得见。

  归纳共性,体味个性。四王并非如一些理论家所云为只讲来历,不重个性的画家。如王翚之所以崇尚元四家,正因为他们“虽同趋北苑,而变化悬殊”,能脱尽前人窠臼,自成风貌,他写道:“子久之苍浑,云林之淡寂,仲圭之渊劲,叔明之深秀。”“此所以为百世之宗而无弊也。”(《清晖画跋》)王翚尤爱子久,正因子久“法兼众美”:取“北苑以为骨,巨公以为神,大年之平远,华原之浑深,马、夏之灵奇以为韵。”其对古代大师的艺术个性是何等重视,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又是何等的精确。他进而又云:“米之癫、倪之迂,黄之痴,此画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份世故,即多生一份机智,即少一份高雅。”此语道出了艺术风格与个性的关系,并说明只有保持一颗洁净之心方能让画家性情得以真实地呈现。王原祁有云:“着色须于平时留心,淡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强调对自然的入微观察和主观感受,而绝不拘泥于成法。

  超乎法外,合于自然。王翚曾曰:“每下笔当思古人玄妙处,意在笔外,悟此自能画善,所谓笔简意到者是也。今人刻意繁密,而于切要处不经意,则离古人远矣。”故王时敏评王翚云:“松年画秀美绝伦,然犹未脱畦径,一入石谷手便高妙超逸乃尔。”《西庐画跋》王翚有题画诗云:“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瓯香馆集》可见其超逸艺术观之一斑。方薰评王翚语:“石谷笔无巨细,皆一气呵成。”可窥其超逸之作画状态。王原祁则云:“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所强调的也是既要深入古法,又能尽脱畦径。

  师古临摹是传统中国画传承的主要途径,对前人优秀作品研读、摹写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画家的创作水平。而当代画家对古代作品的学习往往停留在图式模仿、符号借用和技法拼凑等浅表层面上,难以触及中国画的文化内核和古代画家的审美心性和作画心态,从而造成当代许多中国画作品的“无病呻吟”和“隔靴搔痒”之感,缺乏应有的文化气质和个性生命。因此,对具有“钢琴练习曲”权威价值的“四王”的艺术进行重新研究与学习,无疑能获得一贴医治此顽疾的良药。

  “四王”绘画也并非一味师古,而是以师法古人为纵,参乎造化为横。师古人,作为绘画史长河不能被割断环节,历代画家都在延续着,“四王”也不例外。但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艺术实践上,他们都从不忽视写生,从不忘记以自然为师,参乎造化。王翚年轻时就极向往宗炳的“卧以游之”,推崇文同的“胸有成竹”,曾跟随老师王鉴、王时敏及友人恽南田等游历大江南北,走进山川,外师造化。从下面这首题画诗即可见其重视师造化之一斑:“从来迂叟恋山溪,一片秋心未肯迷。十日一山五日水,孤舟不离板桥西。”虽然“四王”的主要活动在太仓、虞山、扬州、常州、梁溪一带,他们都特别留意各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仔细观察、认真体味,成竹在胸,除了直接创作写生之外,还在各种仿古之作中化机而出。他们深知传统亦从造化来,有时仿古之作,亦少不了到去实地关照一番,以印证传统、修正传统、扩展传统。其师造化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除写生外,还有游历、体察、追忆等。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要数王翚,其众多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从不雷同,且颇有生气,主要就在于师古不囿,融化众长,更参乎造化。一首“灵想云边涧路通,问津何必待花红。细看墨雨淋漓处,身在千岩空翠中。”的题画诗可印证其于师造化中体悟到的妙境。

  作为中国画传承的一部分,“四王”极重视全面个人文化素养的修炼。他们秉承“和为贵”、“中庸”、“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思想。在哲学、历史、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也是当代中国画传承中极为欠缺的,应引起画家及教师们的重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王”融洽的师生、师友关系也为当代中国画传承中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了榜样。例如王时敏、王鉴对其学生王翚和王原祁毫不吝啬的赞美之语,其中王时敏甚至毫无掩饰地在其作品中题上 “师法王石谷”等字样,如此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是当代师生关系所罕见的,体现着我国正派的师道之风和导师迷人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当世楷模。

  “四王”的艺术作为中国画道传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认真、深入地研究、体悟和临摹传统,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后人无法见到的一些前代作品得以间接呈现。同时,他们的作品又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传统。他们在中国画传承上系统、深入的探索、实践,为当代中国画的教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待当代中国画家不断地挖掘、研究与学习。

许华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

桂林旅游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2008-8-8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华新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