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涉足书画已有二十多年,从学生到教师,又从教师到学生,在教与学之间往返,深知向老师求教之益处,更知向学生学习之好处。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时而走进传统师古人,时而走进自然师造化,时而走进时代,走进自己进行艺术创作,亦翻来覆去,不知谁先谁后,螺旋式地前进。在教学与创作中有点滴心得,散记于此,以供同道批评。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待书画艺术的态度,一个好的艺术家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书画艺术。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能为我所用的都可取而用之,以扩宽眼界,并建立全面、扎实的艺术修养。那种为书画而书画,甚至钻到故纸堆里讨生活的态度,只能使画家的眼光越变越窄,因难以接受新生事物而导致创作生命的枯竭。中国书画的高格调是靠画家全面的艺术修养支持的,所以中国文化历来提倡“虚静博览,大器晚成”。事实证明,当代画坛的一些青年画家过早的推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并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这种所谓的“风格”,不敢变革并突破已有的图式,最终,往往因其整体文化艺术修养的缺陷而导致其作品艺术精神的苍白和创作后劲的不足。
此外,书画家对书画完全是出于内心所好,在书画创作中求得畅神达意,方能领略艺术的真谛,也只有怀着如此的艺术心态,才能创作出高格超逸的艺术作品。画家如果存有名利心,就会被他人或其他事情所左右,就难以使内心平静下来,更难以作自我洞见,作画只为他人而始终找不到自我。画家如果怀有名利之心,做人作画就难从真性情出发,就难以保持纯粹、真诚的艺术态度,难以保持其独立的人格,从而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真诚。因此,抛开名利的干扰,在书画创作中陶养全面个性,实现人格修养,树立个人尊严,才是对待书画艺术的正确态度。
其次我想说说中国画的价值判断。我以为,中国画的价值,应放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判定,应从传统文脉、时代精神与个人拓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传统文脉的继承,应重在习古而化,做到“入古者愈深,出古者愈远”。泥古不化则易僵死无创造力,无法突破前人也就无法在绘画史中求得一席之地;蜻蜓点水式地学习传统则易肤浅浮滑,难以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至于时代精神的弘扬,需要的是敏感的心灵以及有洞见的火眼金睛,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并在艺术创作中彰显时代精神。如果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对所处时代的精神无动于衷,而舍近求远地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或一味地在古人的作品中找灵感,是很难创作出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的。个人心性的抒发则需要独立的人格修养,绝不人云亦云,这是张扬艺术个性,建立个人艺术风格的根本,也是画家自信心的表现。人格的独立不会凭空而来,它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在长期的心性修养中逐渐养成的。由此可见,画家既不应以变卖古人之家数为能事,也不应以“创新”之名欺世欺己,而应在广博的游历和深厚的积累中建立信心,并寄真性情于天然本真。
如前所述,中国书画的学习不仅要师古人、师造化,更要师心。师古人、师造化可以外求而得,画家只要以赤诚的心灵去对待古人和自然,并通过长期艰苦的耕耘不断积累定有所收获,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心则为反观内视,非力运所能求得。人们都知道认识他人较容易,而深入反省、认识自己则十分困难。若想达到自我洞见,非淡泊其心,虚其灵府不可。可见练就功力,积累知识用的是加法,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达到,而人格、心性的修炼则宜用减法,需去智去欲,淡泊人生才能触及。所以一个好的书画家必须真诚地对待自然,虔诚地对待古人,赤诚地反观自我,才能在艺术史学,艺术原理,笔墨功力和艺术心性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从事山水画创作,需深入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美之所在。山水画由笔墨、意境、丘壑三个审美元素组成,一个好的山水画家需要在笔墨锤炼、意境营造、丘壑经营上都达到较高的修养,因为它们都是构成一幅好的山水画的要素。然而落实到一幅具体的作品时,如果把三个元素平均着力,画面就容易显得平庸而无个性。所以,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应从自己性情出发偏向某一元素并把它推到极致,从而创作出有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来。历代画家中有以笔墨取胜的,如董其昌、石涛、黄宾虹等;有以意境取胜的,如宋人的山水画、当代的李可染等;也有以丘壑取胜的,如宋人的山水画、台湾画家余承绕等。对高品格的山水画而言,无论是侧重笔墨美、意境美、还是丘壑美,人的精神和性情都应贯穿其中,画作才有主心骨。以意境美为核心的作品本来就以意境、境界和精神为核心,人的精神情感必然融入景物中。以笔墨美为主的作品也同样要以精神为主导,只有呈现心迹的笔墨才称得上上乘的笔墨,只有饱含情感的笔墨方能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丘壑构造则易受自然的影响,然而,只有与作者情感合为心象的丘壑才是有意味的的丘壑,才能打动人心,而画面结构的美与丘壑结构美同理。由心性所致,有时我喜欢把情绪与心律直接呈现,故而喜欢做一笔画,笔笔写来,使笔迹与心迹同构。有时则喜欢层层渲染,渐造佳境,并往往在自己所营造的山水画境界中流连忘返,自得其乐。所以说,对美的偏好、选择实际上是画家心性的外化。
综观今人的书画作品,对照古人遗迹,研读画史精微,我粗略总结出好的中国画作品有以下特质:1、气象中正,不以怪异取悦人。2、以书入画、笔笔写来。3、融情入画、书写性灵。4、匠心独运、藏精思于朴拙。5、烟云供养、寄文心于笔墨。6、离尘涤心、万法归乎天然。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凡是没有艺术处理的作品都不应称之为艺术作品。历史上任何成功的书画作品,都饱含着画家的超人智慧和苦心经营,不经艺术处理的草率之作是难以立足于绘画史的。虽然元人倪瓒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说,只要我们认真品读元人作品便知,其笔墨是何等的精到、考究。所以我们后世的中国画家不能被此言所蒙蔽,而应清楚,要想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时,就先得“戴着镣铐去舞蹈”,扎扎实实地打基础。
虽然我不主张画家以“创新”来标榜自我,然而创造与开拓确实为艺术生存的根基,重复与雷同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而生活则为创作的源泉,是新的艺术生命的血液。所以,画家应走进生活,融情入景,在静对自然中体悟美的点滴,将其铭刻于心,物化于纸,并在写生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建自己的绘画风格,以表现自我独特的艺术感受。而对传统的翻版,对西方的拼接,对现实的描摹,对他人的重复都不是绘画之目的所在。
远古的圣哲曾言:“自助天助”。唯有耕耘不辍方可得到上苍的恩泽,故而我作此五律附于文后与书画同道共勉:“纤毫追远朴,淡墨写天真。造化开胸襟,书经养气神。清心怡性志,虚府纳星辰。丘壑托怀抱,随风万里身。”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