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许华新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论贾又福山水画的意境美

2012-03-19 12:02:1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许华新
A-A+

  在当代山水画坛,贾又福是一位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画家。作为李可染山水画派的重要继承人,他沿着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等人的足迹,深入研究和挖掘传统,坚持写生体验,融入个人、民族、时代与宇宙精神,创造了“贾氏山水”的新风格和新面貌。贾又福在山水画的传统延续、精神传达、符号与语言创新、画理画法体系研究、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做出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贾又福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核心,探索其艺术发端、绘画语言与意境表现之间的关系。

  贾又福是一个乐于道者,是一个善于思考与体悟宇宙、人生妙理的艺术家。自走上艺术道路五十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宇宙、人生及艺术问题的思考。在学习前人的艺术理论和技法之时,他也不忘记自己的个性,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所在,提出“以己之不同感受古人之不同。”对待自然也是如此,他提出“以己之个性,感受自然之个性。”的写生理论。在绘画创作上他紧紧把握着“君形者,神也。”这个被历代中国文人所尊崇的精神核心,努力把艺术从“技”提升到“道”的层面。贾又福认为意境、精神、情感是艺术表现的核心,绘画手段只是途径,这一点与庄子的“语之所贵者,意也。”在精神上是契合的。所以,他极力反对“笔墨至上”的观点,认为技法不是绘画的最终目的,笔墨是为精神表现服务的。

  就山水画而言,宇宙大道、民族精神、个人情感与山川景物的结合就是意境,它是山水画表现的核心,是山水画的灵魂。贾又福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多年,深知绘画不仅可以而且应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并始终坚持以意境和精神表现为核心的山水画创作思想。

  综观贾又福的山水画作品,其意境表现是极为突出的,并且,每个时期的山水意境都有明显的倾向性,从大体上看,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及三个层次,即:山乡情怀,太行风骨和以石观化。这三个阶段基本上按创作年代来划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又福对话山川、体悟自然的角度、方式与情感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了他的山水画意境的变化,或者说是升华。后一个阶段的意境往往比前一阶段的意境更深入,更博大,更接近宇宙大道且显平静与冲和。当然,这三个阶段又不是完全孤立的,他们时而交替,时而并行地贯穿于贾又福艺术生命的整个过程。难能可贵的是,贾又福山水画每个阶段的绘画语言与图式都能与其当时的艺术思想与情感相契合,毫无虚假、做作之感,这得益于他独立的人格和坚持不懈的艺术思考。

  “山乡情怀”是贾又福开创其山水画独特面貌的起点,也是其个人意境创造的起点。贾又福历来强调艺术发端决定艺术创作,从而决定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成。他从齐白石的那幅描绘一只苍蝇的作品中悟出了白石老人的艺术发端,即老农情怀。在面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贾又福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艺术发端,除了中国文化和绘画传统之根外,自己艺术的生活之根在哪里。其恩师李可染先生以桂林山水为创作基地为“祖国山河立传”,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杰作。或是缘于儿时的情感,或是性情所致,或是偶然的机缘,这位出生于河北农村的画家选择了雄浑、博大的太行山,并一发不可收拾,注入毕生的情感与精力。“山乡情怀”的早期贾又福的艺术发端就是“山乡童年梦”。第一次走进太行山,儿时的回忆和一股莫名的情感涌向心头,激起他巨大的创作冲动,使之欲罢不能,立刻投入真情和大爱与太行山川进行赤诚的交流。

  在深入太行的过程中,贾又福的艺术发端逐渐由“童年梦”转化为“太行老农情怀”,与太行山同呼吸、共命运,一步一步地进入到石涛所描绘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的境界中。能把生命托付给山川的人,必然能对其付出真性情,而对生活、对艺术的赤诚,则是艺术感人的根基。贾又福这一时期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鉴真楼”,除了体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外,还含有对太行山推心置腹之寄意。

  这种源于“老农情怀”的艺术发端同样影响着画家对绘画技法的选择。从表面上看,画家为了表现太行的质朴、浑厚与壮美而选择了来自龚贤、黄宾虹和李可染的积墨法,还选择了范宽的刮铁皴等铿锵有力的皴法;从内在心性上看,这正是贾又福谦恭、沉着、坚韧的个性与“殉道者”式的艺术思想使然。那种不厌其烦的皴擦和积墨不是那些自诩“才子”的画家所能为的。画家曾告知笔者,当他一笔一笔地往宣纸上积墨时,想到的是母亲为儿女们一针一针地纳鞋底的情景。所以,画家常自称“瓢者”,取愚笨之意来鞭挞自己,又把自己一生的艺术道路称为“蜗行”,虽然缓慢但留下深痕。是心性所致使画家选择了太行山,也是心性使画家选择质朴、厚重的技法,这样,画家的情感、太行山的精神和画家的技法、形式意味就达到同构。由此,画家在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创造出既能表现太行精神,又饱含个体情感的“山乡情怀”画境。在大量的写生和长期艺术思考的基础上,贾又福逐渐找到了适合自我情感,同时适合太行精神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是在作者的特定情感和自然山川的独特形式的化合中产生的,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这种质朴、浑厚和博大的艺术语言和图式,使贾又福逐渐脱离其老师李可染的影响而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太行精神的表现途径,开始了“贾氏山水”的新历程。

  作为贾又福意境创造的起点,“山乡情怀”属于作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阶段。作者找到了引起自己共鸣,感动自己的景物,进而倾注了全部的感情。这一时期,感情的投入是第一位的,他在1981年的一则写生日记中写下了“感情,感情,感情!!生命,生命,生命……”(《北京大学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贾又福》第373页。)的语句。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早期贾又福对李可染的绘画语言掌握得已相当熟练,用这种语言表现太行山乡也是比较适合的。但贾又福并不满足于此,在写生中他努力寻找“一点点自己特别的认识;自己的个性。”(同上。第373页。)画家在“山乡情怀”系列作品中既倾注了浓厚的个人情怀,又深入挖掘了太行山质朴、雄浑、博大的内在美,因此感人至深。

  “太行风骨”是贾又福山水画意境创造的第一次升华。“太行风骨”的意境还是源于画家对太行山的观照,但这次画家从山脚走到了山顶,对山川进行更为宏观的把握,产生了带有宇宙感的博大体验,进行了更为广大的哲学思考。1986年前后,他在深入太行山写生和观察其景观的过程中,领悟到大自然中包含着一种更为抽象的精神内涵。这时,他心中的太行似乎成了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宇宙、民族和自身的精神载体。“吾于太行山野,长坪大坡之上,见磐石峥嵘,赤岩如血,似猛士之肝胆相照,博大风而怒号,如闻燕赵慷慨悲歌……”(贾又福语)这一时期,贾又福在绘画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超越:首先是从传统山水画“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自然常态观照,到“宏观探道,微观探真”的宇宙观照的超越;其次是从太行山地域山水到共性山水、宏观山水的超越;还有从强调个人精神的“小我”到强调民族、宇宙精神的“大我”的超越。

  贾又福这一时期的艺术发端已由对太行山的感情倾注上升为由太行精神引发的对民族精神和宇宙精神的哲学思考。这一时期贾又福把斋号改为“问岳楼”,从问大岳到问天地、问古今、问自己,贾又福开始把哲学观念引入艺术,是其“以哲入画”思想的起点(这一点后文详谈)。他曾言:“学山水画不要忘三问:问天、问史、问我,亦须长期修持。问天以通达天道,问史以求厚积,问我以利明德。”并特别指出:“我心常迷,贵在迷途知返,返璞归真。心迷是常,所以‘问我’最难。”

  在哲学经典学习方面,是一个机缘引发了贾又福对哲学产生兴趣的。那是在一次展览中他看到了一位不知名的青年画家画上的题诗:“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做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这首充满禅意的诗打动了贾又福,使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大大提高其哲学思辨能力,也奠定他“以哲入画”的思想基础。在深入自然的过程中,太行山的残岩断壁、长风暮云和天光夜山(贾又福常常于夜间看山)无不成为引发贾又福汉唐民族精神、悲壮宇宙精神和 “大象无形”哲学体悟的机缘。更为重要的是在个人修持上,贾又福延续了乃师李可染“天天做基本功,天天反省自己”的治学态度,持续不断地向自己发问,探索自我精神的本质,找寻与个人心性相合的表现形式,创造特立高标的山水画新境界。贾又福在哲学思考,生活濛养和自我反省的长期修炼中,实现了古今书画家梦寐以求的三个合一:一是使自己的生命节奏与天地运行之盈仄同构的“天人合一”。所以,他的绘画境界可谓“造理入神,迥得天意。”二是使自己的情性与自然物象化合的“物我合一”。他的山水画作品饱含情感,寓意于物,物我两忘,乃“化蝶”之境。三是使自己的技法合画理,合人道进而合天道的“技道合一”。使他的情感表达畅通无碍,真切感人。

  在“太行风骨”时期的作品中,贾又福深入挖掘太行山的坚实、奇诡、沉雄与博大,运用大开大合、相反相成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最大限度地创造矛盾又解决矛盾,使画面和谐又富于变化。同时,对时代精神高度敏感的贾又福,又不失时机地把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性和抽象性手法化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强其画面的宇宙感和哲学意味。另外,画家还巧妙地在其作品中融入当代绘画的构成因素,强化其作品的视觉张力,营造出气势憾人的山水画意境。

  至于笔墨,贾又福一贯反对“为笔墨而笔墨”的观点,他的笔墨始终为意境服务。贾又福的笔墨传统跨度很大,从李成、范宽到龚贤、石涛再到宾虹、可染,对各朝名家经典都有涉猎。贾又福在对待传统上没有门户偏见,只要在画史上有创造力的画家他都研究学习。可贵的是,贾又福能融汇万法成“我法”,并善于在写生中创新笔墨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体系。贾又福对笔墨做这样的概括:“笔墨之道,理法不为古人所欺,意趣不为今人所弃,不悖民族精神,立足当代世界。我谓‘意、理、法、趣’者如是观。”由此可见贾又福对笔墨的认识:理法为笔墨之根,意趣乃笔墨之命,没有精神,没有意趣的笔墨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立足本民族、立足时代才是笔墨发展的正道,保守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不足取。贾又福对自己笔墨语言的运用可谓“天马行空,收放自如。”但他从不炫耀自己的笔墨技巧,也不刻意张扬笔墨的独立审美性,而是有控制地使之统一在整体构图当中,切实地为意境表现服务。在他看来,没有精神的笔墨是没有意义的。

  “太行风骨”系列作品从精神承载、画面图式、表现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是“贾氏山水画”成熟的标志。这些成就的取得,是贾又福“敢于想人所不敢想,见人所不能见,得人所不能得,造人所不能造,苦人所不能苦,练人所不能练”(贾又福语)的长期磨练的结果。这一时期,贾又福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生命投入到太行山中,与之同生死、共命运,使自己的精神与山川合一,再化合到民族、宇宙精神中,最后生化出独特的、惊天动地的山水画境界。

  综观“太行风骨”系列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贾又福是当代山水画坛的造境大师,其作品营造出的意境来源于生活、饱含情感、寓哲深刻,且一画一境、千变万化,着实让人流连忘返,启迪丰厚。“当代中国画坛,还没有一个画家的美学思考和语言技巧达到贾又福的高度”(邵大箴语)“太行风骨”系列作品尺幅巨大、精神饱满、气象憾人,奠定了贾又福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的前沿地位。

  “以石观化”是贾又福山水画意境创造的第二次升华。前文已指出,贾又福山水画意境创造的三个阶段并不是绝然分开的,而存在过度与交叉的时期,一种意境推向高潮时,新的意境已经酝酿。早在1986年,贾又福就开始了“观化山水”的探索实践。1992年,贾又福在从太行山地域山水向宇宙型宏观山水转换的过程中正式提出了“以石观化”的艺术思想。此后,贾又福的艺术探索开始有计划地从具体的太行山水转向更抽象的意象山水和“观化山水”,其山水画意境创造进入了最特立独行的阶段。

  对“以石观化”思想,贾又福做这样的阐述:“我的创作发端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主要倾向是‘以石观化’。亦即通过对大山巨石的研究和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使心中的山石,与社会、历史、人生、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使心中的山石,具有哲学内涵与道德意识和人民性、民族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人们的精神理想追求和生存环境的改善联系起来,——一个字‘化’,把很多审美的规律和理想目标和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这便是我的追求,便是我对以石观化的理解。与文人的‘依仁游艺’应有根本的不同。如‘天行健,大道庄严……’的理解:理想中的发展,发展的不可抗拒性 ,蒸蒸日上,生生不息,邪不能侵正,道的尊严,人格的尊严……”(《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贾又福》第856页。)

  “以石观化”的起点是在对自然的观照方法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沈括就提出了“以大观小”法,即把真山水当假山画,李可染有几幅著名的桂林山水画用的就是此法。反过来,“以小见大”法也是山水画的一种观察和表现方法。贾又福长期坚持“宏观探道,微观探真”的艺术主张,这是“以石观化”的思想基础。他在做了大量的“山石研究”之后,经由“探道”与“探真”思想的渗入,逐渐形成了“以石观化”思想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在实际观察中,通过“拉近、推远”甚至用放大镜观察的方法,将石纹转化为山川,既可研究其质(探真),又可感受其势(探道),把山石把玩于股掌之中。这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贾又福参悟传统的结晶。

  “以石观化”思想的提出是画家长期学习中国古典哲学,并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贾又福就开始研读中国哲学经典,并明确指出,学习哲学不是要成为哲学家,而是要吸收哲学思想的精华为己所用。他曾说:“我们画画的人理解禅,实际是借其光辉,提高心智,净化灵魂,以活泼的生机,不僵化执着的思维方式,深入艺术的无止之境。”有了古典哲学思想的充实,贾又福大大扩展了观照范围与观照方式,开阔了胸襟,提出了“以哲观照”和“以哲入画”的思想。

  据贾又福回忆,他最难忘的旅行是一次航空旅行,在飞机上观云变。 这次旅行让他深刻地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幻化,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奇境。这次旅行使他大大地解放思想,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意境创造。黑与白,线与面,声与形,抽象与具象,物象与心象等绘画与精神元素,在其作品中达到了和谐的交响。贾又福这一时期的创作已达到了心手相合的自由之境,作品中万山齐响,山海无界,笔墨幻化,理法灿然。这种意境创造追求的不是绘画与对象细节的吻合程度,而是画理与自然大道,技法与心性的和谐,是绘画本身呈现的生命活力与哲理的和谐,是“以哲入画”思想的最好阐述。

  经过对古典哲学精神的体悟与吸收,贾又福对自然的观照也达到了妙觉圆通的境界。“以石观化”思想的实践,使贾又福实现了由眼观到心观的提升,由观形、观象到观理、观意、观趣、观道的提升。这一时期的贾又福,看顽石、看白菜、看楼房、看云水都能悟山水之道,创山水之境,真可谓观大自在。时至今日,贾又福的书斋还没有挂上“观化楼”的斋号,但我想,他已经在自己内心营造的“观化楼”中生活多年。

  “以哲观照”超越了普通的观照方式,使贾又福进入了自由的“心灵观照”境界,使之自由创获千变万化的山水心象,成为像是具有魔力的造境专家。

  “以哲入画”思想还体现在贾又福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心中的意象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还得物化到绢素中,才能传达出来,成为完整的绘画作品。贾又福的绘画过程,是根据哲理、画理,调动千兵万马在纸上布陈作战的过程。画面中的一个点、一根线、一块墨,如同棋盘中的黑白棋子,由理法做帅,由气脉统领,理顺气和,全盘皆活。综观贾又福的山水画作品,无不开合得体、黑白有度、虚实相生,处处体现内容、形式与画理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人画俱老的标志。

  “以石观化、以哲入画”思想的核心还是在艺术精神、绘画境界的锤炼上。艺术家与画匠的本质区别,正在于艺术精神的传达上。贾又福曾言:“远,不独实景之远,尤贵心远。心远者何?乃画者对道的体悟。”考察贾又福的画语和山水画作品,我们可以梳理出其高标的人格修养和高品位艺术精神的基本构成:1、童真。“画家的情感,应该永远像小孩那样纯真、自然。”(贾又福语)2、特殊。“每个画家自有他特殊的心灵、个性、学识、修养,有他特殊的审美趣味,贵在特有,不贵共适。” (贾又福语)3、创造。“后边留下来的不过是自己的足迹,而前边却是荒芜,所以要留意的乃是前方。”“如果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那艺术家无疑是在探索创造的真谛。” (贾又福语)4、浑厚。文化积淀之厚,生活积累之厚,笔墨修养之厚。5、蜗行。“我不想背离民族精神而求得超越;我不敢以突变而求得新奇;我不愿以疯狂表示陶醉;我不推崇朝三暮四,以天天花样来代替千锤百炼。我只能像大漠中的骆驼,一步一艰辛,脚下深深的蹄印;像春蚕,刷刷刷地食叶,一次次忍痛蜕皮,慢慢成熟起来,为人们吐出好的‘丝’来。” (贾又福语)6、突兀跌宕归于平淡天真。追寻老子的境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正是有上述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支持,才有贾又福山水画境界的高格调和持续的创新。

  贾又福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山水画的意境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视创造为生命的贾又福,以其毕生的探索,创造了雄浑博大的审美图像,开一代画风。在绘画语言探索上,贾又福深入探索与挖掘图式、语言的精神承载功能,大大开拓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既坚守传统文脉,又敏感于时代精神的贾又福,在其作品大大彰显民族和时代精神,把中国精神推向时代前沿。此外,贾又福的山水画作品寓哲于画,启迪观者心智,给观者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其个性化的学习、观察和表现方法和苦行僧式的修炼方式也成为当代画家的范式。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天道、物理,窥视自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这正是贾又福艺术境界的写照。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许华新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