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国画延续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画风与审美趣味的不断演变,美学思想和形式技法不断充实、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国画这种一脉传承的发展过程与西方美术跳跃性和否定、颠覆式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的对照。诚然,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体系的建立和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画家的教学努力。
古代中国画的教学方式是以“师徒式”教学为主。从古代画家学习绘画的途径看,他们虽然可以通过交游、雅集等方式来进行艺术交流,切磋画技,开阔眼界,从而提高艺术水平。在某些特定的朝代,如五代、宋代等,也存在“画院”、“画学”等较为集中的中国画教学、创作机构,承担中国画的教学、传承功能。但古代中国画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式教学,这种教学有灵活性、直观性、长期性等特点。教学中,不把绘画仅仅看作纯造型、纯视觉的艺术,而更强调绘画与书法、文学的关系,重视精神表现,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心手无碍、技道不二的美学境界。经过众多画家的教学努力,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课徒画稿,形成了完整的、程式化的中国画技法体系,影响了古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同时,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也形成了或亦师亦友,或亲如父子的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写下了许多师道传承的动人篇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文化渗透。在美术界,随着20世纪初一批留洋画家的归国,带回了西方美术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学院教育的体系。特别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学体系,成了学院美术教育的主流,一直影响至今。解放以来的几代中国画家都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种教学体系一方面加强了造型训练,大大提高了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画面视觉张力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性、文学性和笔墨本身的结构关系及其审美功能。
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的中国画教学还是以学院教育为主,但由原来“徐悲鸿体系”的一统天下转变为“徐悲鸿体系”和“潘天寿体系”平分秋色。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潘天寿体系”在当代中国画教学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所谓“潘天寿体系”,就是让中国画教学回归到唐宋的“白描造型”的传统中,回归到笔墨造型训练中。同时还包括对中国画诗、书、画等全面修养的重视与培养,把传统国画教育与现代学院教育相结合。
进入21世纪,中国画的教学又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原来的学院教育外,社会办学蓬勃发展。许多艺术研究机构、画院和综合大学等纷纷办起了各类成人中国画学习班或高级研修班。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中国画学习热加剧了中国画教学的火爆局面。在这一时期众多的中国画教学形式中,最为典型的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
近几年的国画工作室教学从培养学生人数、学术影响、社会效应等方面都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深深地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画的教学、研究、交流和创作。作为学院教育的补充,社会办学把原来美术学院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模式,大大增加国画爱好者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从而带来了中国画创作、交流的空前繁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这些国画工作室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的注重技法传授,有的注重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引导,有的则侧重对学生艺术人生的规划等。由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且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实行“因材施教”过程中也出现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一些学生对导师的过分崇拜,从而扭曲了正常的学习态度,画法风格易与导师趋同,造成“飞蛾扑火”,失去自我。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室由导师一人或学缘关系亲近的几人负责,教学较为单一,加上教学大纲和教学设备的不完善,造成了师生画风的另一种趋同,即“大棚效应”现象。
急功近利与浮躁心理在当前的画家和求学者当中普遍存在,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虽然前辈画家黄宾虹早有告诫:“急于求名利,实画之害。非唯求名与利为画者之害,而既得名与利,其为害于画者为尤甚。得负时名,顾客盈门,人以货取,我以虚应,必无意于研精。但须知画之贵贱,必其人五十年后,方有真评。”但在市场的诱惑面前,许多画家和学生迷失了方向。因此,导师在为学生解决“画什么”、“怎么画”的同时,还得为学生解决“为何而画”的问题。
另外,还有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个人图式的关系,信息化语境下中国精神的发扬与世界文化的吸收利用,艺术市场的应对,中国画教学的改革与规划等诸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
针对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我们面对面地与当今中国画教学的著名工作室的导师进行对话,让他们发表对当前中国画教学的看法,陈述其教学理念,展示其教学特色,总结其教学得失。在成书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采访材料的原始性,不加任何评说和修饰,以真实地展示导师的学术观点。并期望引起美术界对中国画教学的关注、思考中国画教学的走向。同时,为学生展示当前中国画教学的多种形式与风格,便于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少走弯路。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